2024年10月10日上午,参加毕业40年聚会的锻8103班17位同学在班长陆景臣和留校的刘大志的带领下回到母校,在王占勇、陈娟娟老师和讲解员陪同下参观校史馆。

同学们与母校沙盘模型合影
大家看到母校为海纳百川,多校合一,历史悠久,其中沈阳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始于1905年建校,为东北教育之先驱而感到自豪。校史馆突出了学校积淀百年的厚重历史,挖掘和收集了若干珍贵史料和实物,彰显了学校发展光辉业绩。
在1981年9月入学时的沈阳冶专老校门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一拥而上,急切的与校门合影,各个都笑容满面,仿佛回到了43年前。

进入沈阳冶专校门后,两侧沈阳冶专的史料和实物让大家目不暇给,1983年版《奉天通志》上登载着母校的出生证明:1905年6月,经盛京将军赵尔巽批准奉天学务处总办叶景葵所请,创办奉天实业学堂(1909年改为奉天高等实业学堂)的史料。

沈阳大学“厚德重学 至诚至勤”的校训与沈阳冶专的老校训“勤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橱窗上,挂着1935年5月(民国二十四年五月)时任校长孙永芳题写的校训”勤诚“相片,下面的橱柜里面摆放着一些老毕业证书照片和地图。

本班第二任班主任于长和留校的刘大志等共同研制的水隔离泵系统模型赫然在列,本项技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沈阳大学的重要科研成果,2024年8月22日于老师领衔的辽宁维扬机械有限公司与沈阳大学共同建立了沈阳大学浆体管道输送技术与设备研究所,正在推广第三代水隔膜泵及相关技术,第四代水隔膜泵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将由研究所为主体完成。显微镜、牛头刨床、立铣床等许多文物都是当年我们生产实习和试验时使用过的设备,忍不住上去抚摸了一下,找找当年的感觉。

玻璃展柜里面放置的各种文物更使大家流连忘返,纷纷寻找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其中右上角放着笔者捐赠的印有“1982—1983年度沈阳冶专三好学生”字样的运动上衣、1984年在校师生都有的灰色校服(是大多学生的第一套正装)、校徽、校运动会400米跨栏银牌、4×100米铜牌、三级运动员达标奖章、音乐协会会员证、团员证;笔者同学王利伟捐赠的记者证、学生证、毕业纪念册等。

还有热7901班马红健师姐捐赠的1979年9月15日从西安来沈阳报到时的车票、行李托运单、毕业证等;热78级张桂芳师姐捐赠的书籍、照片、通讯录等。展柜里右下角放置的饭盘是铸8310被评为辽宁省文明就餐班级后,铸8310全体同学获得的奖品,它由学校团委、学生处定制,饭盘后边有字,此盆由铸8310班刘希文同学珍藏,于2016年毕业30年回校时捐赠给了校史馆;右上角放置的是一面折叠着的锦旗,上书“全体学员,一九八一年五月”,但内容不详,向讲解员请教也没有得到准确答案,经过与王占勇、陈娟娟老师沟通后,才知晓这是沈阳冶专七八级学生毕业前,机械二系全体同学在1981年5月向学校赠送的锦旗,以此表达对学校培养的感谢之情。锦旗上写着:“献身四化,振兴中华”。之所以写有“振兴中华”,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返回后在“诚勤百年老冶专”公众号上查到了2018年11月02日【诚勤影】刊登李景龙老师创作的《振兴中华》一文中有详细记载:1981年3月20日,在第四届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香港赛区的比赛中,中国男排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连扳3局,以3比2战胜南朝鲜(韩国)队,实现大逆转,反败为胜,并获得参加年底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杯排球赛的参赛资格。中国男排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敢打敢拼、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国内观看电视直播的全国观众。特别是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迅速在北京乃至全国产生极大的反响。1981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百业待兴,人民渴望国家强大,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那年即将毕业的学生赠送学校“献身四化,振兴中华”的锦旗,既是表达对学校的感谢,更是表达了走向社会努力工作、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做出贡献的愿望,也是他们跟随时代潮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见证。

接着大家在橱窗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同学,他就是铸8105班陈晓光同学,他被校友们称作“与母校同行的卓越企业家”,在2013年12月4日代表秦冶重工与李峰校长共同为母校与共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建设平台和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揭牌。

穿过展示其余多所学校辉煌业绩的长廊,来到校史馆放置校友捐献书籍的展柜,其左边摆放着铸721班校友张立波会长代表京津冀校友会捐赠校友简讯(10期)10册、京津冀校友会成立五周年画册和《中国铸造发展史》,锻8103班张战波主编的《钢铁企业能源规划与节能技术》、机8111班徐言东主编的《山东招远高家庄子史话》。

展柜右边摆放着机8110班马树森、机8111班徐言东编著的《钢材批量热镀锌》和《钢材批量热镀锌工艺生产技术应用基础教程》、记录大师姐的《走近顾秀莲》、机8109班郭光明创作的小说《梨花飞》等书籍。

沙盘北侧陈列各种赠送母校的纪念品,同学们一下子在众多礼物中找到了在2014年5月1日以“毕业三十年,真情到永远”为主题的沈阳大学(沈阳冶专)八四届校友毕业30周年赠送仪式上,向母校赠送的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华时以国礼赠送给毛泽东主席的《伟大的美利坚之鹰》铜雕,大家慨叹10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出口处北侧是“符莉书屋“,大家怀着崇敬是心情,聆听者讲解员的讲述,看到符莉老师的铜像,感觉回到了八十年代,正在接受老冶专教师熏陶和教诲。墙壁上悬挂着符莉老师各个时期获得的奖项、奖状等荣誉,橱窗中摆放着老师主编的教材、书写的教案、批改的作业、给学生的回信等,书房内摆放着老师的书柜,办公桌上的台灯依然亮着,仿佛老师刚刚出去散步。在2014年5月在母校召开的沈阳大学校友总会2014年会员代表大会暨沈阳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上,符莉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上台发言,一身白衣,神采奕奕,发言铿锵有力,把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了,获得了雷鸣般掌声,会后有幸与先生有简单的交谈,再次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后来从铸721班张立波会长等校友编纂的《纪念符莉教授文集》上面了解了先生的事迹,感到诚然师恩似海,她用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浇灌出了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三爱精神”。纪念屋、铸铜像都是名人身后才可以享受的殊荣,沈阳大学授予了符莉老师这位普通的教师,意味学校对一位几十年爱校如家、爱岗敬业普通教师的尊敬和肯定,意味着学生们对一位用一生爱生如子老师的爱戴与怀念。
最后班级推荐戴玉琢和笔者代表锻8103班和八一级为校史馆、符莉书屋题词留言,对母校建设这一文化新地标进行了感谢。学校校友会向大家提出倡议,希望再提供一些见证母校发展的史料和实物,进一步促进母校对沈阳冶专的校史资料的编写与研究,加强对“诚勤”校训精神的挖掘,使之成为繁荣大学文化的点睛之笔,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的生动课堂。
步出校史馆,大家接着参观馆藏海量图书的全智能一体化新图书馆,新图书馆是建校以来规模最为宏大、设计最为新颖、技术最为先进的建筑,也是东北高校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是母校现在的另一个文化新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