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沦:科技成就产业,创新永不止歇

赵可沦,高级工程师,我校1998届物理学专业校友。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工学博士/哈工大和华南理工双博士后,现为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液气数智化产业联盟”专家、“广东省振动工程学会”会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故障诊断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老化与服役寿命分会”理事、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指导教师。从事材料分析评价工作20余年,具有丰富的材料可靠性与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经验,熟悉材料腐蚀防护及表面改性技术,重点研究方向为装备结构材料服役行为分析与评价、材料可靠性验证及耐久性评估、产品寿命特征分析与预测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4项、工信部2020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1项、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并主导实施了多项政府资助科研项目和企业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起草国家标准3项、团体标准2项;申请专利47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7项,作为第二发明人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3篇。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实施完成同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新型陶瓷介质谐振器的研制与开发”技术联合开发协议。采用粉末冶金与冷镦加工技术复合工艺研制出性能优异的因瓦合金微波谐振器,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瓦合金谐振杆机加工效率低、原材料浪费大的问题。同时,通过介质陶瓷材料的配方设计和生产工艺优化研制出高性能介质陶瓷微波谐振器并应用于滤波器产品制造生产。上述创新成果共申请发明专利16项(其中已获授权14项),并成功申报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化专项资助项目(No.s2012006630002):3G天线所用介质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此外,作为公司的新材料研发总监负责微波谐振器件若干关键技术研发的项目统筹规划,并建成了介质陶瓷谐振器生产线。
在珠海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工作,基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华南理工大学的产学研合作,负责手表外观件表面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发的协同创新项目统筹规划和产学研项目技术攻关。首先,本人作为珠海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检测中心的技术负责人,针对钟表质量检测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石英表和电波表实验室)等进行了统筹规划与技术管理,主导实施了珠海罗西尼有限公司检测中心申报并于2015年10月通过了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评审与认可的工作;于2016年11月组织通过了CNAS实验室的现场复评和“实验室扩项”的技术评审。
其次,结合当前手表外观件新材料应用和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先后组织了“产学研”合作项目-手表表壳用纳米薄膜涂覆制备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研究和石英表线路板用环保型厚膜电路电子印刷浆料的材料研发、手表表壳用类金刚石纳米薄膜涂覆技术研发、手表精密组件用高性能合金及表面功能梯度结构纳米材料研发、皮革表带超双疏型表面改性技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工艺研究、不锈钢表面超声波辅助热浸镀渗铝与电化学氧化新型复合工艺研究及太阳能电池用高性能环保型导电印刷浆料及金属纳米粉体材料研发等企业自主研发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制定、理论分析研究和工艺验证等;上述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申报发明专利7项(已获授权2项),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此外,基于罗西尼的企业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和钟表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本人负责组织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研发项目规划,并协同申报通过了罗西尼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定。同时,针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运行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促进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
在广电计量任职以来,负责协助组织广电计量技术研究院项目管理及部门协调,并牵头负责科研业务的市场拓展、科研项目组织申报、协调管理以及技术成果转化统筹工作,科研成果丰硕,产业化经济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