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门首页
  •   >   校友风采
  •   >   正文
  • 李永利

    发布日期:2025-07-18    浏览次数:

    李永利:核雕匠心承文脉 公益仁心暖人间


      李永利,男,2006年毕业于我校美术学(环艺)专业,现任天人核依工作室设计师。他以刀为笔、以核为纸,刻画出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艺术天地,更以一颗赤诚之心书写着非遗传承与公益奉献的动人篇章。如今的他,不仅是天人核依雕刻艺术工作室创始人、沈阳市核雕协会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更是东北核雕领域的领军人物,被誉为 “东北核雕第一人”。

      艺术之路:承古开新的核雕哲思

      李永利的核雕创作深深植根于传统,题材涵盖传统福禄文化、神佛信仰、山水花鸟、民俗生活等诸多领域。在人物塑造上,他继承师父与师祖 “塑其形必显其神、显其神必出其心” 的理念,作品总能传递出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让人窥见内心世界。同时,他锐意创新,将地域文化特征与时代气息融入创作,形成了鲜明的学院派艺术风格 —— 既有严谨的结构布局,又兼具寿山石的灵动气韵,开创了东北核雕的新境界。

      在作品展出形式上,他提出独特的 “画面感” 理论,通过增加场景设计增强作品代入感,让核雕艺术突破方寸局限。这份匠心与创新让他屡获殊荣:2014 年作品《关公》获第五届中国长春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2016 年《风雨同行》摘得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2017 年《五子戏佛》再获中国永清第二届核雕技艺大赛金奖,《六合同春》《骑兽十八罗汉》《九龙》《中国式结婚》等代表作更成为收藏界的珍品。

      他始终秉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道家思想,追求天、人、核三者合一的创作境界,让每一件作品都实现 “由心而发,圆融自然” 的艺术表达。

      传承之责:薪火相传的匠人担当

      在艺术道路上稳步前行的同时,李永利从未忘记传承的使命。2006 年,他在沈阳创立 “天人核依雕刻艺术工作室”,这是东北首家核雕团体工作室。以 “以艺谈工,工艺久长;载以心想,不与人同” 为理念,工作室在题材与技法上不断突破,成为东北核雕的源流地。

      他广纳门徒,如今已有 30 名徒弟在工作室潜心学艺,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核雕界的中坚力量。通过 “天人核依” 的平台,他让核雕这门古老技艺在东北大地焕发新生,更让 “东北核雕 —— 核风四起” 的主题在全国核雕展上赢得口碑与荣誉。

      大爱之行:温暖世间的公益足迹

      “匠人之心,不止于艺,更在于情。” 李永利在深耕艺术的同时,始终心系社会弱势群体,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在助残扶弱领域,他持续多年提供技术扶持与就业帮助。2015 年为沈河区残联无偿授课,助 20 余名残疾学员掌握核雕技能实现居家就业;2016 年与和平区残联共建 “慈祥助残服务中心”,解决 18 位残疾人就业问题,获中残联领导高度肯定;2018 年组织残疾人免费海边旅行,2021 年暴雪后为行动不便残疾人送去价值 4000 元的米面油物资。如今,工作室仍有 9 名残疾人在岗工作,6 名残疾人在免费学习技艺。

      在公益义卖领域,他的身影活跃在各类帮扶活动中:2015 年为肾衰竭孕妇义卖筹得 43580 元,为寒门学子义拍 15000 元资助三名学生;2016 年参与和平区慈善义拍,23000 元善款全捐残疾人并获 “爱心大使” 称号;2017 年为残疾人义拍筹得 20000 元,为重度烧伤儿童、患癌女孩分别义卖筹款;2018 年为失火老人义卖筹得 15000 元…… 一次次善举,让核雕艺术的温度传递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身边。

      从校园走出的艺术追梦人,到非遗传承的坚守者,再到公益路上的践行者,李永利用一把刻刀雕琢艺术人生,用一份大爱温暖世间百态。他的故事,是我校校友 “德艺双馨” 的生动写照,更激励着每一位沈大人在各自领域坚守初心、传递温暖。

    版权所有 沈阳大学合作发展处  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21号